血雉

Blood Pheasant Ithaginis cruentus

血雉(英文名:Blood Pheasant,学名:Ithaginis cruentus),是鸡形目雉科血雉属的鸟类。别名: 血鸡、松花鸡、绿鸡、柳鸡、松鸡子、红脚鸡,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广泛分布的留鸟,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雄鸟的特征是大覆羽、尾下覆羽、尾上覆羽、脚、头侧、腊膜呈鲜艳的红色,因此得名血雉。在甘肃等地,因羽毛沾绿,又有‘绿鸡’、‘柳鸡’之称,由于栖息于松林和云杉林,食松(杉)叶和种子,亦被称为‘松鸡子’。血雉体型类似小型的鸡,长度约43厘米,拥有短尾和小而多彩的羽冠。

外形特征:血雉的雄鸟体型较粗壮,体长约44至48厘米,尾长16.5至18厘米,体重410至655克。全身覆盖着银灰色羽毛,带有广泛的淡色条纹,面部、尾部、胸部和尾羽上呈现醒目的猩红色,这是该物种的标志性特征。雌鸟颜色较为柔和,主要为温暖的棕色,面部橙色,有时带有微弱的红色调。幼鸟相比成鸟更为暗淡,雄鸟幼鸟在约三周大时,明显比雌鸟更灰。不同亚种之间在雄鸟的头部红色和黑色分布、下体颜色以及上翼覆羽的颜色上存在显著差异,雌鸟则变化较小,但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色调。

鸣叫特征:血雉的领地叫声独特,是一种刺耳的尖叫,通常被描述为‘glee-glee-keweee!-keweee!-keweee!’或类似的音节。此外,还有各种短促的咯咯声和尖锐的‘chic’声作为警报,以及在觅食时发出的高音‘sree’声,这是一种重复的、拉长的、高音的颤音,据说类似鸢的叫声,由两性共同发出,用于群体成员间的联系和重聚。

生活习性:血雉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上至4500米的高山针叶林、混交林和杜鹃灌丛地带,靠近雪线。随着季节变化,它们会有垂直迁移行为,冬季时迁移到较低的山地。血雉倾向于群居,形成由5到30只组成的群体,偶尔多达60至70只。它们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活动,从黎明到黄昏,中午会在岩石下或树荫处短暂休息。血雉主要以植物为食,已记录到的食物种类超过90种,包括各种树木的嫩叶、芽苞、花序、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、浆果、种子,以及苔藓、地衣等,偶尔也会食用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。

生长繁殖:血雉实行一雄一雌制,繁殖期在4月至7月,具体时间受地理位置和海拔影响。繁殖期间,血雉群体解散,由一雄一雌结成伴侣,雌鸟在灌木丛、岩石下或林中大树旁寻找隐蔽的凹地筑巢,巢由落叶、苔藓、松针、蒿草和细根构成。产卵间隔2至3天,每窝约3至9枚,卵呈浅黄色,带有浓赭色或浓褐色斑点。雌鸟独自孵卵,雄鸟则负责保护和警戒,直至雏鸟孵化。孵化期为28至29天。

区别辨识:血雉与其他雉科鸟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颜色模式,尤其是雄鸟的银灰色带淡色条纹的身体和醒目的红色面部、尾部和胸部。雌鸟的温暖棕色和橙色面部也是识别特征。不同亚种在色彩和图案上有所不同,例如头颈部的红色程度和翅膀覆羽的颜色变化。

保护现状:IUCN:LC(无危)

地理分布:血雉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,包括尼泊尔、锡金、北印度、不丹、南中国和缅甸北部。在中国,分布于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青海、甘肃和陕西等省区,包括万郎、太白山、祁连山和佛坪自然保护区。

其他:血雉是印度锡金邦的州鸟,尽管总体数量稳定,但在部分地区受到栖息地破坏、非法狩猎和人为干扰的威胁。

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,了解更多血雉的全球分布信息

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

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血雉的信息:

声明: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

粤ICP备17132527号-1 | 隐私政策 | 使用条款 | Ⓒ2017-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